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设置 > 职能部门 > 教务处 > 专业建设 > 中高职衔接
阳光服务 更多+
资源下载 更多+

夯实校企合作的平台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1-01-15 作者: 字体:【大】【中】【小】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

 

作者:常小勇出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发布时间:2008年03月25日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培养高技能人才,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是其主要的途径。2004年2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我院自1999年创办高职教育以来,立足职业能力培养,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建立起“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实用、按需培养”的基本思路,构建起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为标志,以“一教双证”、“双证沟通”、“一体化课程”为特征的教学体系。每年为国家培养输送6000多名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先后获得“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2006-2007年先后被湖北省和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几年来,我们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平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
(一)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认识,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增强经济社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定,并将招生计划增量部分多数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举办综合性、地区性的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也先后发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院抓住社会经济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指示精神,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逐步确立“坚持高等职业教育方向;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的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专业与行业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并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学院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几年来,学院根据湖北省、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学院办学实际,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师队伍、专业与课程、教学环节的建设和改革,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培养的毕业生因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深受企业欢迎,学院一次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其中,2004年为97%、2005年为97.3%、2006年为95.9%、2007年为95.4%。形成“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发展势头,办学声誉与日俱增,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精心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
学院充分发挥“武汉·中国光谷”的区位优势,根据我省以培育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石化、食品和纺织等支柱产业为重点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逐渐形成的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现代制造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综合性职业院校专业布局适应面广的优势,灵活调整和设置光电子技术、数控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空中乘务等专业。目前,共开设52个专业,有国家精品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5个,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8个。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光电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现代纺织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空中乘务等专业已经具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同类学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学院在每推出一个新专业之前,都要广泛深入开展市场调查,积极寻求与有关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如2003年生物制药专业推出时,学院积极与李时珍药业集团、中联集团、红桃K药业集团、联合药业集团等达成建立实习和就业基地协议。旅游与空乘学院每年招生前就与各大酒店、企业签订用人意向,学生的实习、实训都在协议企业进行。
(三)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大力推动产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较早建立起了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曾为葛洲坝集团、平顶山煤矿、海南三亚机场、深圳热工仪表等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2001年,以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为标志,正式开展“订单式”培养,并在一系列省部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建立起“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2005年,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给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平台,学院根据“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方向,利用“学校+企业+社会”的合作机制,通过政府、校友、合作单位等各种渠道,或引厂进校、或四处出击,广泛建立与企业的联系。如2004年4月,学院组织邀请了30多家企业来学院参观和招聘,经过实地考察,用人单位不仅了解了学生的现在,也了解了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过程,对学校办学条件、学生素质表示肯定。许多企业除当年满载而归外,还纷纷签订长期合作意向。2006年12月,学校承办“中国就业力高峰论坛·高职高专峰会暨湖北省200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盛情邀请省内外部分大中型企业领导、人力资源专家,举办高职高专院校和有关企业老总的高层圆桌对话和高职院校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在NEC、武汉烽火集团、华中数控公司、深圳华为集团等全国182家企业建立有稳固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并与青岛海尔、华中数控、深圳华为、辽宁金通、武汉丽岛等多家企业联合开办以企业命名的“海尔班、华为班、丽岛班”等订单培养班级。目前全院14个系有20多个专业实行了“订单式”培养。2006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学院牵头,联合全省40多所职业院校和省内外120多家企业组建了湖北现代制造、湖北电子信息和湖北旅游三大职业教育集团,为产学合作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2007年,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学院特设校企合作与职教集团管理处,积极主动地寻求合作企业,先后联系和接待了武汉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武汉中科教育集团、富士康集团、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东方金太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电视台星人类广告传播公司、武汉多普达通讯公司、中国石化江汉石油管理局培训中心等十余家企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和富士康科技公司的合作项目,开展的较为深入和全面。该公司在我院05、06、07级学生中共选定1007名学生作为其定向培养的工程师,为这些学生进行免费培训,为这些学生提供助学金;并在我校所有专业中设立富士康奖学金,奖励品学兼有的各专业学生。
(四)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要培养出动力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必须首先建立起结构型“双师”队伍。学校一贯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积极开展“双师”建设工程、名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促进教学和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为此,专门制定教师进修、定期深入企业学习等制度,了解专业和行业发展新动向,更新知识,在教学中引进和渗透新技术、新成果。先后派遣40余名教师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学习、培训和讲学。自2000年以来,学院新增专任教师近500余人,其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技术骨干110余人;攻读硕(博)士学位的教师250余人;企业兼职教师达到24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比例逐年提高。基本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结构型“双师”教学团队。去年底,学院选派15名教师到富士康公司开展免费培训,这15名教师作为富士康科技公司的讲师为我校培训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公司还为这些教师提供奖教金,为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为了培训班学生能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公司还拟为学院提供设备,建立生产线来满足实践教学。
我们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开发,提升教师技能。先后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深圳华为公司、武汉红人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曾完成汽车涂漆工艺温度、湿度控制系统技术改造,半导体二级放电管自动测试分送系统,部队军礼服、常服设计等项目。在技术开发的实战环境中,广大师生的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2003年,学院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2007年,我省为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始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立“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我校今年计划申请选聘6名企业技能大师任职“楚天技能名师”岗位。
(五)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物质基础
实践教学基地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我院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采取“三条腿”走路的方式,为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构建坚实的物质平台。即通过学院独立建设、学院与企业集团合作兴建、直接在企业建设等三种途径建设实践教学中心,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校企合作的原则,努力推进真实生产和仿真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集教学、技术开发与应用、生产、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满足专业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网络。先后建成了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现代制造技术中心、光电子技术中心等37个多功能实验实训中心(含162个实验实训室);学院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包括富士康、华为、海尔等行业领先者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建有180多个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并与海尔集团等企业共建了“海尔培训中心、华中数控培训中心、激光应用技术实训中心”等共享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2004年投入使用的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是国家命名的“国家数控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筑面积19600平方米,包括6个多功能实习实训中心,设备总值2400多万元。为师生开展科技服务、培养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近几年来,我院学生在省级以上数控技术操作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服装设计与表演大赛上均有斩获,与我院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是分不开的。
(六)立足岗位要求,实施“双证沟通”和“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以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课程改革方面坚持做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结合。按照“一教双证”的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大力推进“综合课程”、“双证课程”、“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近两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探索成为学院教学改革的主体,开发了一批体现岗位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思路,实施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较有代表性的有产品教学、单元教学、工作室教学、顶岗实习教学、项目教学等。
2001年,受湖北省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委托,学院承担《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衔接与沟通研究》项目;2002年,在全国首次提出“一教双证”的教学思想和“双证沟通”的基本框架,并全面推行“一教双证”、“双证沟通”的教学体系。学院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分别获得劳动部、建设部等颁发的机械、电子、计算机、建筑等方面的技能等级证书,95%以上的毕业生可获得一个或者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奖90余项,申请专利10余项。2004年,在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我院两名选手代表湖北参赛,均荣获一等奖。
(七)构建“四个融合”管理体系,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为促进学院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切实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于2003年引入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了三级管理与三级督导相结合、教学实施与教学督导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学院在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标准相融合,将学院管理制度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相融合,将学院常规工作检查与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相融合,将学院日常教学督导机构与ISO9000贯标管理机构相融合。明确提出“双证”率不低于95%、就业率不低于95%、社会满意率不低于95%、学生满意率不低于90%的“四率”质量目标。逐步建立起高标准、全方位、科学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2005年底,为了解我院学生教育管理效果及学生满意程度,我们在全院进行了一次学生满意度调查,共发出学生教育满意度测评表2000份,其中学生用表1500份;家长用表500份。问卷统计分析显示,学生平均满意率达94.3%,家长和平均满意率达98%。说明我院学生教育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八)积极开展技能大赛和技能鉴定,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学校通过政策和组织支持,积极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大赛,组织扶持学生参加社会和相关行业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如机电学院的大规模“技能运动会”、电信学院的电子设计大赛、轻纺服装学院的包装设计大赛、外语学院的英语口语大赛、旅游航空学院的导游大赛、人文系的秘书技能大赛、建筑工程系的建筑测量和物业管理小品大赛等,还积极选派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和行业性的技能大赛,学生在校内外职业技能训练和竞赛中成果丰硕。2004年,学院6名学生参加由湖北省教育厅等6厅局组织的首届“华中数控杯”技能大赛,取得团体一等奖,个人第一、第二、第六的好成绩;其中2人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又均获优胜奖。获奖消息在媒体公布后,很快就有许多单位开出优厚的条件,表达聘用意愿。最终,中国航天集团下属的北京卫星制造厂以实习期间(1年)月薪7000元,户口迁至北京等优厚条件与他们签订聘用协议。同年,还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一、二等奖和“湖北省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等。2005年,又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赛区)二等奖、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组织的“先锋杯”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铜奖、湖北省第一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2006年5月,在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我校获得1金、2银、5铜、3优的佳绩。9月,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电视台共同主办的“舒蕾—2006南航(中国)新空姐招募大汇”,我校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的7名航空乘务专业的同学,经历海选、笔试、体检、复试、政审、分赛区决赛等过程,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武汉赛区决出的15名优胜者中的“七朵金花”,顺利进军 “空姐新人秀”“全国精英总决赛”。竞赛胜出,在参赛学生声名远播、抢得就业先机的同时,学校声誉也同步增长。
2003年经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正式成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所全面贯彻落实考评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努力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工种和质量,积极开展院内、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工种包括各类通用工种与全国各类统考30多种。目前已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36000人次。仅2007年鉴定人数就达10210人次,取得各类相应证书的人员10020人,其中分别有中级工7090人,高级工2775人,另由劳动保障部门批准专门成立了技师评审委员会,为我院培训的各中职学校骨干师资进行技师评审,取得技师、高级技师技术等级证书155人。2005、2006连续两年被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全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
二、建议与设想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我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今后我们将以学院示范性建设为契机,很抓内涵管理,加大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努力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深度融合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同类高职学院的共性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更好地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
 一是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制造业的产品日趋精密、复杂。尤其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技术进入生产后,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加工系统、各种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使工厂生产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又必然使生产现场的技术操作产生新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紧紧跟随市场需求,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为此,学院各专业特别是重点建设的示范性专业都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采取具体措施,积极改善教师学历专业和知识结构。
 二是从教师来源方面看,新进教师大部分还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虽然较好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但在教学和工作实践经验方面存在一定欠缺,而从企业直接聘用高级技术或管理人员,因为社会意识和待遇等原因,又存在一定困难。我们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要多采取一些像“楚天技能名师”那样的主措,学院也将进一步加强在职教师赴企业轮训的力度,进一步畅通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吸纳企业的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直接参与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深度融合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已有较长的时间,但还需要克服一些制约因素促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一是加强政府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政府应该参与建立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保护企业的利益。同时,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特别是发挥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协调作用。学校一方也应该建立和完善弹性学制,争取校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特别是加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随着学校办学越是向纵深发展,层次越是向上延伸,就越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才能真正培养出走向先进生产力前列的人才。
 三是逐步缩小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的差异,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顺利实现。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参与的职教集团建设,在原有电子信息等三大集团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成立新的职教集团,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有效利用各资源,互利互惠,多方共赢。学校应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难题的攻关能力,在科技开发、职工培训、人才供给等方面,为政府解难,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参与多方共建的积极性。充分借助政府的统筹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有序合作,研究制定推动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确定合作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规范合作行为,指导、协调学校与企业发挥各方优势,推动校企合作,加快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三)以重点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带动学院内涵建设
这方面主要是要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学院内涵建设。这种内涵建设包括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质量标准建设、社会服务等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在更大的、更开放的资源空间内进行。我们将努力提高开放程度,包括办学开放、教学开放和管理的开放。这是一项教育改革的重大工程,预计三到五年的时间全面完成。总的说来,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创新,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