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设置 > 党政机关 > 科研处 > 教学督导

文化的力量与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1-12-07 作者: 字体:【大】【中】【小】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

文化的力量与文化建设

——学习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之我见(一)

李尚志

 

十月十五日到十八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使我的内心非常震憾,因为召开中央全会专题研究文化问题,在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可见其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中央六中全会公报和《决定》中中已备述: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等等。所以现在许多地方都已开展了宣传、学习、贯彻中央《决定》的活动。本人也进行了初步学习,感受良深,顿觉有无数话语涌上心头,还真想找个机会一吐为快,于是主动向有关部门表示愿意连续撰写数篇文章供院刊选用。这在我的个人历史上也是不曾多见的反常之举。本人学习很不够,水平也不高,所写文字只是个人的切身体验和认识,所以也就是一孔之见了,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全文可能分45次写完。

 

文化的作用

一、什么是文化

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反映着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总的精神状况。如我们常说的“古希腊文化”、“古印度文化”、“东方文化”等等即是如此。从狭义来说,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它是某一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但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力影响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通常来说文化泛指一般知识。如读书、识字、学语言、学习科学技术等。可以看出,文化一词有以上三个层面的含义,所以应用时需视具体情况而理解其所界定的范围。本次中央《决定》所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自然是涵盖了文化的全部内容和各个层面的含义,但我认为,我们学习的重点应抓住文化的精神层面,而不是文化单位如何事业转企业,文化节目如何限娱等等。这是把握和理解中央《决定》精神的关键所在。

文化的精神即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它指的是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促进或阻碍)。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它正是通过不同的价值观而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乃至军事等社会方方面面的。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即人的信念、倾向、主张、态度等一系列观点,决定人的信念、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分为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人生价值观即人生观。可见它是一个较为广泛的体系。然而它又有一个核心的体系,比如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华民族价值观核心体系等。

二、文化与经济发展

中央《决定》就文化的至关重要性有许多论述,但本人以为其重要性首先是体现在经济方面的。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精神动力。

20世纪后半期,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注意到一个事实: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没有大的发展,仍然非常贫困,虽然殖民枷锁已经消失,但它们的经济并不象原来所企盼的一样,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依然远远落后,人民的物质状况甚至比二战前并无改善。全球60亿人口中,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还不到10亿,40亿人生活在低收入或低中收入的国家。其中西班牙、葡萄牙、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又是一个例外。他们还发现,越贫穷的国家,贫富差距越大,越不公平、越集权、越腐败。经济学家们还注意到许多华人在国内难于发展,但在国外却发展很成功。凡此种种,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固然有诸多因素所制约,如地理、气候、资源、政治、战争等等,但文化的作用是绝对不可低估的。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经济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经济”,“经济的一半是文化,文化的一半是经济”。

文化是怎样对经济产生作用的呢?其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方面的,如兴办文化产业就可直接创造经济财富。但就广义而言,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通过价值观渗入社会经济活动而起作用。前文已经说到价值观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涵盖面很广泛的体系,其中必有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价值观不同。如理想、信念、道德、生死观、苦乐观、权力观、金钱观、荣辱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都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不一一详述了。这里我想从世界范围来看,介绍美国《社会学评论》杂志中所阐述的两种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大的价值观供大家思考,这就是生存价值观和自我表现价值观。该文说“强调生存价值观的社会表现出个人康乐观处于低水平,健康状况较差,人际信任度低。对外人容忍性差,不太支持男女平等,强调物质主义,环保积极性低,比较赞成集权主义政府。而强调自我表现价值观社会,在所有这些问题上的态度均相反。强调哪种世界观,产生的客观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二者相比,强调自我表现价值观的社会成为稳定民主社会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以上可以看出,生存价值观,使人有堕性、缺乏奋斗精神,安于现状,注重眼前物质利益,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习惯于平均主义,不希望竞争,更谈不上奋斗。假如两个人赛跑,也许有争当第一的思想,但不是自己苦练跑得快,而是希望别人跑得慢。这种社会群体价值观何谈促进经济发展,简直到了可怕的程度。自我表现价值观则是另一种作用了。纵观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照上述两种价值观何属何非呢?中国哪种价值观较为流行?与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中国经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封建特性,在此不细说了。今只就解放后的经济作一简要分析。1949年解放后的初期,战争结束了,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曾有一定发展。但好景不长,高度计划经济的弊端自不必说,高度的集权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太坏。当时是政治第一,经济工作要绝对服从政治。“不能算经济帐”,不能“唯生产力论”,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长官意志、行政命令、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导致三年苦日子,饿死了几千万人。十年文化革命更是雪上加霜,中国经济被破坏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第一大表现;第二大表现是封闭自锁,与世界发达国家没有任何交流,一律排外、排他,盲目地自满,夜郞自大,绝对平均主义。自己吃不饱,还自鸣得意,还高唱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扬言要解救世界上四分之三的劳苦大众于水火,要解放台湾同胞。市面上商品极端溃乏,一切物资凭证供应,就这样,大家也心安理得,还要歌功颂德。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生产力提高了,经济发展了,这是非常可喜的,但弊病不少。一是国企改制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损失极大,一部份人巧取豪夺,发了横财,并非劳动致富,中国的贫富差距从此拉开。“先富”者心安理得,不管他人死活,造就了新的有产阶级和经济剥削。二是短期行为,私人老板或承包人只顾眼前利益,极度开发资源,“有水快流”,破坏生态平衡和环境,招致了无穷的灾害和无数的安全事故。三是享乐型消费,有了几个钱,主要不用于积累,不用于投资以发展生产,而是比享乐,大吃大喝,讲排场、比阔气,追求与自己收入并不相适应的物质享受和生活方式。中华民族的食文化已成为浪费的借口,腐化堕落的挡箭牌和遮羞布。“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这些人的人生观。四是择业观的偏差:求业者(主要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钱要多,工作要轻,鄙视体力劳动,都想往管理岗位上挤,只想坐办公室,当“白领”阶层,奉献的要少,索取的要多。这与中国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世俗观念是一脉相承的,造成劳务市场紧张,尤其是高技能人员奇缺,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凡此种种,与中国人的价值观没有联系吗?

再看看日本,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濒于崩溃。经过几年恢复,与我国上世纪50年代初不相上下,但20年后,一跃而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大国,为什么呢?原因很多,下面引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兰德斯在《文化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一文中的论述供大家赏析:“日本是除西方国家之外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它至今仍为后进国家起榜样作用。别的国家向外国派遣留学生,但不见他回返,日本的学成人员回国效力。别的国家引进外国的技术人员来当教师,日本人却大体上是自己教自己。别的国家进口外国的机器设备尽量使用,日本人却用心仿造,加以改进,造出自己更好的机器”,“日本人成功,部份的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强烈的集体负责的精神。一个人若好逸恶劳,吊尔郎当,不仅会损害自己,而且还伤害全家人的声誉,还有国家——不要忘了国家。”“1930年的一本均教科书中写道:‘体现爱国主义的最便途径,是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律已,在家庭中保持良好的秩序,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还有节俭,反对浪费。”

中日对比,一目了然。

三、文化与政治发展

六中全会《决定》中写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是非常紧密,对政治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了。但这种影响力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的呢?我以为,一方面政治是反映经济基础的,经济的发展影响政治,这是文化对政治的间接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影响经济发展道理一样,还是通过价值观直接起作用的。从前文可以看出,生存价值观只为生存而满足,至于生存的质量没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比较适应集权制的领导,也不要求有什么表现,不希望参加各项管理,也就是说对民主没有强烈要求,凡事可以逆来顺受。这种价值观必然导致政治不民主,集权专制、个人崇拜,所谓民主、文明只是句空话。所建立的政治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乃至法律法规,都是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为维护集权制而形成的。可以说“文化是制度之母”。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机制和政治制度。至于自我表现价值观的社会,人民强烈要求民主,也积极参与管理,因此民主政治容易实现,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基本上是这种状况。在比较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是前一种状况。至于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基础,中庸之道是人们立身之本,凡事不要露头,明哲保身。所以对政治民主既没有高的要求,也不善于、甚至不习惯参加民主活动。

政治文明的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民主,二是廉政,也就是说不搞腐败,至少应该少一些腐败。腐败这个东西,看起来是个经济现象,但实际上是政治的本质。试想,有哪一宗腐败案件不是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呢?没有权则没有腐败。谁有权?领导者、当官的、执政党才有权。权力和经济行为绞在一起,就产生了权钱交易,这就是腐败。没有权力介入的纯粹经济行为能滋生腐败吗?最多是一方赚钱一方赔钱而已。那么具体来说,腐败是怎样滋生的呢?本人认为腐败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受价值观所支配的。

前面讲了,生存价值观比较赞成集权制政府,这就是滋生腐败的条件。权利高度集中,个人说了算,没有监督,没有反对的声音,必然腐败无疑。还有两种价值观对腐败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一是叫家族利益价值观,一切从个人、家族的利益出发,放大一点也不过是裙带关系、派系团体的利益。因此处处讲关系,亲戚、朋友、老同事、老领导、老部下、同学、同乡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关系或资源。找这种关系办事也不是白找的,也要“表示表示”、“意思意思”,这就是腐败的土壤,慢慢发展,愈演愈烈,凡办事必找关系,凡找关系必有行贿受贿,这就是这种土壤上滋生的腐败。例如我国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总是费时费力去建立关系网。外国人在中国做生意有一个标准说法:欧美商人总是带着律师来谈判,准备签订周详的合同,中国企业家忙于来回拜访、请客、招待等时间把双方混熟了才坐下来谈生意,合同可签可不签。

另一种叫社会共利价值观,与家族利益世界观是完全相反的,这种社会不局限于家族或小团体利益,着眼社会公共利益,办事不靠关系,而靠法律。发达国家基本如此。

据世界“透明国际组织”对89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就1998年腐败感指数作了个权威性的排列,腐败感指数小的前20个国家和地区都基本是欧美的发达、富裕国家,亚非拉地区国家的腐败感指数普遍偏高。也有个别特例:新加坡排名7,香港排名16,这是完全好理解的。日本排名25,台湾排名31,俄罗斯排名76,中国排名52,这还是1998年的排位,如果到现在,中国可能排在70位以后了,我想,也应该不难理解吧!(未完待续)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