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本报记者 时哓玲
11月4日,浙江省杭、宁、温三地的三所高职院校,汇聚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联盟论坛的方式,将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这样一个话题,推到了公众面前。
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是否存在?若果如此,那么现有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家示范性高职又该如何作为?此次联盟论坛,院校长的发言和专家观点不可能对此达成一致,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这样一个富有挑战和可期待话题的提出,本身就彰显了高职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自信与重要地位,而其中交流与碰撞出的办学智慧和火花,也必将启示更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观念和方式上的变革与创新。
近10年高职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数量上看的确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半壁江山,能否坐稳?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也在深刻反思,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这种类型的特色到底体现在哪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金昌:技能型人才在教室里是教不出来的
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说,每个学校对校企合作都很重视,许多学校在校内开启了工厂和商店,在校外签订了很多协议,但是如果从育人的功能看,这些校企合作有没有按照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去实现?我个人认为还是有一点简单化。
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室里是教不出来的,必须在实践基地里练出来。专业课最合适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做”一体化,所以高职的校园形态不应该是教室为主,而应该是实践基地为主。
现代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即“教学工厂”。根据高职专业课实践教学时数要超过50%的要求,“教学工厂”的面积理应大于教室面积,高职的校园形态应该有别于一般的普通高校,它是以“教学工厂”为主,这样的校园形态才能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这些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是按照这个思路在办学的。
高职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必须是系统化多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基本技能训练。高职院校要设计一种既不是教室又不是实训室,而是具有“学做合一”功能的教学场所。不同专业教学场所的形态可以不相同,例如课桌可以是T字型的,正面是黑板,具有理论教学功能,侧边是工作台,具有实训功能,学生在听教师理论授课后,立刻在工作台前进行实训,学和做交替进行,学生在45分钟里真正实现“边学边做,学做合一”。第二个层次是综合技能训练。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实现以学为主的“工”,为校外以工为主的“学”——顶岗实习打好基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像工厂又不是工厂,因为它具有教学功能。设备配置必须具有先进性、教学性和生产性,源于生产又高于生产,因为它能生产又具有教学功能。运行模式按市场化机制进行,一般是企业负责产品生产、经营、维护,企业提供实训材料、负担实训成本、负责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任务。第三个层次是创业创新能力培养。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学生毕业设计,同时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坚持立地式开发服务,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服务于企业,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在“教师带学生”的研发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实现综合技能实践与应用能力提高相结合。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真正开展工学结合,离不开实践性教学,尤其是生产性实训,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实训,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是开展工学结合最实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就目前来看,尽管每所学校都建有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但是在现阶段仅仅依赖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工学结合是不现实的,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具备了一定的顶岗能力后,企业才愿意提供实习的岗位,学生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为此,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由“课堂与实训室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合一”的技术服务中心三部分构成。
——“课堂与实训室合一”基地主要承担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训,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实施边学边做、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平台以学校为主建设。
——“实训与生产合一”基地进行综合技能实训,实现生产实训与顶岗能力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顶岗能力,在校企双方指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实行以学为主的“工”,为校外以工为主的“学”的顶岗实习打好基础。综合平台由学校和企业共建,企业分担实训成本50%以上。引进的企业必须能代表区域的支柱产业,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地方支柱产业的一个缩影。
——“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合一”基地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结合,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在应用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后续拓展能力。创新平台由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建,引进省、市的行业研发平台入校园。
“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弥补了校外实习受生产制约大、轮岗机会少、岗位内容单一等缺陷,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扎实掌握综合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学院实训基地具有生产性功能,行业企业才会把产品放在学校生产、加工;学院实训基地配备良好的生产设备,行业企业才会把员工放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学院实训基地有技术服务中心的支撑,行业企业才会与学院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学院有能力为行业企业解决实质性的技术问题,校企合作才能形成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
“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手段。一方面,有助于把市场信息及时反馈、吸纳到各个教学环节,推进“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通过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可以把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技术开发成果通过实训基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的有效平台。
“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还是解决实训教师短缺的有效措施,可以吸引一批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来校任教,开展社会培训、技术创新与服务,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共享。同时,校内教师也可以通过基地锻炼提高实践技能,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高职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如何围绕高职的职业性特点,培养学生的非技能性职业素养?这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是要“高度”还是要“面积”,我的回答是要“高度”。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叶鉴铭:譬如“一杯水”,要“面积”还是追“高度”?
职业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某个领域的技能型人才,怎么培养?怎样才能使之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家?
随着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教育的专业如何定位?这就犹如面前放着“一杯水”,你是要“面积”还是追“高度”。高职学生在学校3年的经历、爱好、兴趣和热情,所有这一切就像一杯水,看你把这杯水往哪里倒。如果把这杯水倒在水泥地上,风吹吹就干了;如果把这杯水倒在脸盆里,那么大的面积里高度肯定上不去;如果把这杯水倒在一个细一点的玻璃管里,你试试看,它一定是面积很小、水平很高的。职业教育是要“高度”还是要“面积”?这是个核心问题,是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的问题,是能否培养出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的问题。所以,杭职院在办学过程中确立了让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现代职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以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与企业渐离渐远。没有企业参与的办学,势必导致学校在教学时空、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乃至师资队伍等方面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能符合企业需求,又如何谈得上“不可替代”?
学校与企业的价值取向是不一致的,那么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又如何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就学校而言,追求的是人才培养,即育人;对于企业来说,其目标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能够迅速调整生产经营,优化企业管理,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即发展。曾经有一位企业家的话点醒了我:校企合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在我看来,校企合作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设备,也不只是为了学生的顶岗实习与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重要的是要以企业的生产实际来引领学校的教学,推进专业建设,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基于此,杭职院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提出校企共同体,开展“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合作模式,即在政府的引导下,高职院校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以协议的形式缔结利益实体,其基本特征是共同规划、共构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企业主体地位体现在,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专业方向时都以企业需要为主体,因为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及其岗位数量的确定,必须取决于企业的市场战略需要。而学校的主导作用则体现为学校主导育人的全过程,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学组织的进行、教学研究的开展等,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都是为人的发展和企业培养合格有用的高技能人才。目前,杭职院已建有友嘉机电学院、达利女装学院、青年汽车学院、金都管理学院、新通国际学院和临江学院等6个校企共同体(二级学院),并实行理事会制度,企业方担任理事长并占理事成员多数,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主体地位,也调动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如友嘉机电学院,企业在杭所有培训中心整体迁入杭职院,1800多万元设备同时迁入,12位企业技师常年驻在学校。又如达利女装学院、青年汽车学院,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全过程,共同开发岗位技能证书,年底给每位教师提供人均1万元的补贴。
在这里,我特别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是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形态,而不是办学形态。目前不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做成了办学形态,这样一来,学校就沦为了培训中心,而忽视了学校本身应当具有的育人功能,学校就成了“学店”。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目的,必须把文化素质教育摆在职业教育更加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职业教育不能只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要有“文化育人”。
高职不应有怀才不遇感,而应该在提高自身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并且要以本地区重点或支柱产业为依托,增强为地方发展服务的直接性、有效性,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志刚:在服务区域中找到快速发展的点
宁波在中国算是比较发达的地区,但是这十多年来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改善并不明显,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学生毕业后也找不到理想工作,这表明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出了大问题。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宁波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与10年前相比,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至今仍然较弱。在劳动力市场上,约有80%的企业对招聘人员的要求都是“技术熟练”,对能够满足其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十分渴求。
作为区域内的一所高职院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怎么办?这10多年来,宁职院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整个融入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并且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以重点或支柱产业为依托,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在服务区域中找到高职快速发展的点。
在办学过程中,宁职院以面向宁波市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为重点,围绕网络数据、软件研发、现代装备制造、智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高端商务、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服务外包、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调整并加强相关专业建设;与区域内多家知名企业,如海天集团、敏实集团、台塑石化、迅达物流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与企业之间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和育人标准、人才评价机制的对接,生产项目、工作过程与教学项目的对接,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的对接等,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教学实践、教学评价和指导毕业生就业等教学运作全过程中来。
比如,在与中国塑机协会理事长单位——海天集团的合作中,企业相继捐赠1600万元资金和设备在学院建海天实训大楼,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了107个教学项目、12种教学设备和26个学做一体的校内外对接教学场所,共同制订了实践教学和核心课程的质量评价标准。现在,学院毕业生成为海天集团的首选。
2008年4月,学院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信息产业局携手,成立集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研究开发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园区已引进IT服务外包企业、软件开发及电子商务企业和创意广告类企业等共150余家,高校和企业的研发机构4个,以人力资源引进、人才交流等为核心业务的服务公司20家。重点引进基于IT技术的物流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以国际服务外包人才为主的教育培训产业,大力引进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基地建设的高素质企业入驻,对高品质、高产值的企业重点扶持发展。
学院和园区逐步构建形成“院园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并给予多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目前已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奖励政策,建立企业项目库以充实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建立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机制等。学院对接园区集聚的产业,适时调整专业建设,全方位互动强化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其中,工业设计专业与落户园区的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紧密合作,探索形成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程工艺合一、作品产品合一的“五个合一”育人模式改革。此外,学院还积极搭建科研服务平台,与北仑区政府有关部门合作,依托园区相继成立“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宁波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仑分中心”、“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等,并大力引进大院大所、依托学院自身专业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专利服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等近20家,为园区和区域内其他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服务,以科研孵化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北仑区政府将北仑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落户园区,由学院就业办承担具体运作。今年,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发展被纳入《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为推动宁波地区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基地。
高职教育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也应该服务于区域的文化建设。2010年12月,作为北仑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的北仑区—宁职院图书馆开工奠基。该图书馆面向高校师生和区域内的70万常住人口同步开放,同时满足区域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和高校日益增长的教学科研需要。两馆的合建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服务社区、服务企业的一个新起点。
学院还有意识将区域文化充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服务区域发展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学院先后引进当地剪纸、漆画、舞龙舞狮、风筝等民间技艺,成立多个民间绝技绝活工作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引导学生传承民间艺术、提升自身素养、弘扬传统文化。
高职不应有怀才不遇感,而应该在提高自身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并且要以本地区重点或支柱产业为依托,增强为地方发展服务的直接性、有效性,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志刚:在服务区域中找到快速发展的点
宁波在中国算是比较发达的地区,但是这十多年来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改善并不明显,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学生毕业后也找不到理想工作,这表明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出了大问题。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宁波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与10年前相比,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至今仍然较弱。在劳动力市场上,约有80%的企业对招聘人员的要求都是“技术熟练”,对能够满足其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十分渴求。
作为区域内的一所高职院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怎么办?这10多年来,宁职院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整个融入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并且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以重点或支柱产业为依托,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在服务区域中找到高职快速发展的点。
在办学过程中,宁职院以面向宁波市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为重点,围绕网络数据、软件研发、现代装备制造、智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高端商务、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服务外包、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调整并加强相关专业建设;与区域内多家知名企业,如海天集团、敏实集团、台塑石化、迅达物流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与企业之间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和育人标准、人才评价机制的对接,生产项目、工作过程与教学项目的对接,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的对接等,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教学实践、教学评价和指导毕业生就业等教学运作全过程中来。
比如,在与中国塑机协会理事长单位——海天集团的合作中,企业相继捐赠1600万元资金和设备在学院建海天实训大楼,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了107个教学项目、12种教学设备和26个学做一体的校内外对接教学场所,共同制订了实践教学和核心课程的质量评价标准。现在,学院毕业生成为海天集团的首选。
2008年4月,学院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信息产业局携手,成立集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研究开发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园区已引进IT服务外包企业、软件开发及电子商务企业和创意广告类企业等共150余家,高校和企业的研发机构4个,以人力资源引进、人才交流等为核心业务的服务公司20家。重点引进基于IT技术的物流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以国际服务外包人才为主的教育培训产业,大力引进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基地建设的高素质企业入驻,对高品质、高产值的企业重点扶持发展。
学院和园区逐步构建形成“院园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并给予多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目前已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奖励政策,建立企业项目库以充实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建立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机制等。学院对接园区集聚的产业,适时调整专业建设,全方位互动强化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其中,工业设计专业与落户园区的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紧密合作,探索形成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程工艺合一、作品产品合一的“五个合一”育人模式改革。此外,学院还积极搭建科研服务平台,与北仑区政府有关部门合作,依托园区相继成立“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宁波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仑分中心”、“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等,并大力引进大院大所、依托学院自身专业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专利服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等近20家,为园区和区域内其他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服务,以科研孵化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北仑区政府将北仑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落户园区,由学院就业办承担具体运作。今年,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发展被纳入《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为推动宁波地区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基地。
高职教育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也应该服务于区域的文化建设。2010年12月,作为北仑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的北仑区—宁职院图书馆开工奠基。该图书馆面向高校师生和区域内的70万常住人口同步开放,同时满足区域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和高校日益增长的教学科研需要。两馆的合建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服务社区、服务企业的一个新起点。
学院还有意识将区域文化充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服务区域发展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学院先后引进当地剪纸、漆画、舞龙舞狮、风筝等民间技艺,成立多个民间绝技绝活工作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引导学生传承民间艺术、提升自身素养、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