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理工读书·共享会第一百期在线上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主办,新能源学院造价1184班承办,本次共享会所选书籍为《一个人的朝圣》。
晚上八点,共享会准时开始。主持人刘羿佚对本次共享会的书籍进行简单的介绍后,开始了分享环节。此次共享会共有六位领读人,他们给大家带来了在书中令自己内心有所触动的章节内容分享和各自的读后感悟。
陈涛说:“人生的旅途很短,我们将短暂的人生旅途分为好几个阶段,这样才会有结束这一段旅途和开始下一段旅途的时候,才会产生一种人生旅途很长的错觉,所以我们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要时刻准备着,发现身边的一些小事情、小细节,并加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走完一个短暂充实又快乐人生旅途”。
杨蓉说:“刚开始读《一个人的朝圣》的时候,只觉得这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如今却发现这本书写的是平凡人的自我救赎。哈罗德从随遇而安到决定独自行走,经历了艰难的选择,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他开始正视自己曾经一塌糊涂生活,在一次次的自我刨析中,他最终原谅了父亲的残忍,母亲的无情,理解了妻子的怨恨与责怪,接受了儿子的离开,我觉得他走向的其实不是奎妮,而是自己。妻子莫琳在孤单时,翻看曾经的旧照片,用记忆慢慢拉回理智,渐渐的,她明白了丈夫的爱,最终打破隔阂,找回丢失了很久的爱,他们不仅学会了忍耐和坚持,还学会了原谅和珍惜,他们重新面对未来,对生活有了更多期待。罗曼·罗兰曾说:‘大半人只活到二十岁和三十岁就已经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不过变成了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不过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重复过多的生活,我们只有努力改变自己,一直前行,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陶晶说:“其实这本书结局是好的,因为哈罗德不再抑郁,也懂得了接受和馈赠,莫琳也接受了儿子的死不再埋怨。87天627英里的徒步旅程对于一个六十多的老人来说是特别困难的,但这份坚持和执着,更体现出老朋友之间的那份信任和依托,没有比这还纯真的友情啦。不是说,走了多少路途才是朝圣,一只脚总是会迈在另一只脚的前面,没有向往,没有期盼,那只是重复的机械动作,就算到达终点那也是在原地踏步,心路上的境遇才是真正的朝圣旅途。”
黄雅芳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哈罗德跟现在许多人一样,总会出现信念不够坚定的时候,会因为他人的质疑变得犹豫不决,会因为别人的不解而放弃,会因为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不同而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做一个朝圣者,不必去在意别人,不必去在意世界,正视自己,朝着心的方向一往直前,去把我们的计划和想法慢慢实现。我也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光,就不要去吹灭别人的蜡烛’,所以希望我们都能变成能给他人带来光芒和鼓励的人!”
周跞说:“哈罗德的朝圣路起于平淡,终于生活。哈罗德的决定招来各种非议与嘲笑,只因他是一位65岁的老人,但后来他的事迹开始流传,追名逐利的人们开始围着他找寻‘自己丢掉的灵魂’,再后来喧哗散尽,旅途又变成一个人的孤寂。尽管终归日子会平淡无奇,但收获的不单单是旅途的风景还有内心的笃定,即使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但坚实的磨砺总会让人见到雨过天晴。”
肖泽如说:“这绝不是一个信念诞生奇迹的励志故事,更无关宗教、无关信仰,因为哈罗德根本就不信宗教,这是一个朝圣者正视自己,走向自我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个人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人们,在走入生命的最后时光之际,终于达成和解,并对命运有了心平气和的接受,这绝非任何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所能做到的,他只能由主人公,这个平凡又独一无二的哈罗德老头来完成。但是对于一个同样在生老病死中挣扎的普通人来讲,它只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令人感伤和宽慰的东西,使你平静地去面对在某些时候变得既可怕又绝望的生活。”
分享环节结束后,主持人进行了提问环节,以共享会所共读的章节和感悟为题,以分享环节中参与者内心所悟为答案,抢答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畅谈对书中主人公的见解,一同品味哈罗德的内心世界。
最后,主持人刘羿佚总结发言:“每个人都会走向人生的尽头,不同的是,在这短暂的生命中每个人不一样的经历。每个人的死亡之门总会在某个时间点精准的打开,但是在那之前,我们活在这个充满光的世界,本身就是一种赐福。在疫情期间我有过彷徨、有过茫然,甚至有过不知所措,直到读了《一个人的朝圣》,我浮躁不安的心也就此宁静下来,也明白了在面对一些我们不敢面对或不愿面对的心结时,勇敢直视,才能打开心结,最终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