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理工读书·共享会第九十七期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上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主办,管理艺术学院电商1193班承办。本次共读的书籍为《牛棚杂记》,选自《理工书单》做人篇乐观类。
晚上七点整,刘庆和禹佩两位主持人简单介绍了本次共享会的书籍和各个环节后开始了本场活动。本次共享会共有五位领读人,他们给大家带来了各自的章节内容分享,同时畅谈了各自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刘子湘说:“季先生在人群中逆行,在黑暗中保持自己的心灯,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他以近乎调侃又无比虔诚的笔调写下这‘血与泪铸就的文章’,将自己的思想之声寄予纸笔,将自己的伤疤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眼前,并不是想获得世人的同情,而是想让世人铭记并以此为鉴。他将自己的痛苦展现出来,希望这个民族不要漠然对待与遗忘历史,不要再给历史留下会有伤痛的记忆。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这数页书上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青年人们需警醒并以史为鉴,如此理性,如此坦荡,如此虔诚。”
谢坚勇说:“在这样一段特殊的历史洪流中,人们印象深刻的应这是是痴癫疯狂的一代人,这高涨的狂热和理性的泯灭显然已经成为历史的不二标识。当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所有人都在向重获尊严与自由的‘复出者们’行注目礼的时候,也渐淡忘了在历史考验中选择站在另一边的人。历史本身没有对错,可逃避与自我安慰却是民族的痛结。于是,有年届七旬的陈毅元帅三子——陈小鲁主动站出来为四十多年前的错行道歉,他的真诚与勇气或许是关于‘罪与罚’的最好注脚,但是是什么能让他主动站出来呢?也许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也许是由于历史的使命感。不过,这些都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只是我们始终都要记住,历史永远都是一面镜子。”
郑思静说:“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文革’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写下了这一本书。‘文革’是血的教训,我们应当谨记。我很感谢季老,为我们保存了这样一段记忆,尽管这段记忆对他来说是如此不美好,但是却更加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瞿竹青说:“也许只有经历过伤痛的人,才更能懂得读《牛棚杂忆》。至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季老的难能可贵,对于过去伤害过自己的人,他能够不偏不激,包容多过责备,忍耐多过报复,能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服从大局,自我牺牲;而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有的仅仅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眼神和动作,却能够感激一生,适时便报答。季羡林先生一生研究佛,只此一点,我认为他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越是挫折磨难,越是要坚持信仰、坚定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在于困难时口号喊得有多响亮,而在于能不能坚定的站在风口浪尖,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生命是一个状态,生活是一个过程,死亡是不可预知的,但却是突然的,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就不用讨论死亡,‘不知生焉知死’,不管前世来世,也不管昨天明天,过好今天,活在当下!”
肖青芝说:“季老先生在文革过去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在对这场人类浩劫进行反思,他说:‘文化大革命’既无文化也无革命,完全是一场人类浩劫,发生的所有事情无非就是‘折磨人’三个字。身处在当时的时代,面临社会的颠覆,无人理解,无人倾诉,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选择同化,现在,那个时代早已远去,留下的伤痛也渐渐的平淡,然而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我们切勿失了本心。”
活动最后,主持人总结发言:“《牛棚杂忆》这本书让我对季老的认识从一个简单的符号幻化成一个鲜活的人,印象中的这位老人不再是别人口中崇高的‘大师’,而是一个有爱、有恨、会笑、会哭的老者,就像那些在公园里常常看到的白发苍苍、积淀了岁月的悠然老人,真切而平凡。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只是沧海一粟都不如的渺渺尘埃,如果已无力改变世界,改变他人,那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每日精进,每日努力,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7月11日,理工读书·共享会第九十七期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上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主办,管理艺术学院电商1193班承办。本次共读的书籍为《牛棚杂记》,选自《理工书单》做人篇乐观类。
晚上七点整,刘庆和禹佩两位主持人简单介绍了本次共享会的书籍和各个环节后开始了本场活动。本次共享会共有五位领读人,他们给大家带来了各自的章节内容分享,同时畅谈了各自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刘子湘说:“季先生在人群中逆行,在黑暗中保持自己的心灯,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他以近乎调侃又无比虔诚的笔调写下这‘血与泪铸就的文章’,将自己的思想之声寄予纸笔,将自己的伤疤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眼前,并不是想获得世人的同情,而是想让世人铭记并以此为鉴。他将自己的痛苦展现出来,希望这个民族不要漠然对待与遗忘历史,不要再给历史留下会有伤痛的记忆。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这数页书上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青年人们需警醒并以史为鉴,如此理性,如此坦荡,如此虔诚。”
谢坚勇说:“在这样一段特殊的历史洪流中,人们印象深刻的应这是是痴癫疯狂的一代人,这高涨的狂热和理性的泯灭显然已经成为历史的不二标识。当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所有人都在向重获尊严与自由的‘复出者们’行注目礼的时候,也渐淡忘了在历史考验中选择站在另一边的人。历史本身没有对错,可逃避与自我安慰却是民族的痛结。于是,有年届七旬的陈毅元帅三子——陈小鲁主动站出来为四十多年前的错行道歉,他的真诚与勇气或许是关于‘罪与罚’的最好注脚,但是是什么能让他主动站出来呢?也许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也许是由于历史的使命感。不过,这些都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只是我们始终都要记住,历史永远都是一面镜子。”
郑思静说:“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文革’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写下了这一本书。‘文革’是血的教训,我们应当谨记。我很感谢季老,为我们保存了这样一段记忆,尽管这段记忆对他来说是如此不美好,但是却更加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瞿竹青说:“也许只有经历过伤痛的人,才更能懂得读《牛棚杂忆》。至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季老的难能可贵,对于过去伤害过自己的人,他能够不偏不激,包容多过责备,忍耐多过报复,能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服从大局,自我牺牲;而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有的仅仅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眼神和动作,却能够感激一生,适时便报答。季羡林先生一生研究佛,只此一点,我认为他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越是挫折磨难,越是要坚持信仰、坚定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在于困难时口号喊得有多响亮,而在于能不能坚定的站在风口浪尖,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生命是一个状态,生活是一个过程,死亡是不可预知的,但却是突然的,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就不用讨论死亡,‘不知生焉知死’,不管前世来世,也不管昨天明天,过好今天,活在当下!”
肖青芝说:“季老先生在文革过去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在对这场人类浩劫进行反思,他说:‘文化大革命’既无文化也无革命,完全是一场人类浩劫,发生的所有事情无非就是‘折磨人’三个字。身处在当时的时代,面临社会的颠覆,无人理解,无人倾诉,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选择同化,现在,那个时代早已远去,留下的伤痛也渐渐的平淡,然而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我们切勿失了本心。”
活动最后,主持人刘庆总结发言:“《牛棚杂忆》这本书让我对季老的认识从一个简单的符号幻化成一个鲜活的人,印象中的这位老人不再是别人口中崇高的‘大师’,而是一个有爱、有恨、会笑、会哭的老者,就像那些在公园里常常看到的白发苍苍、积淀了岁月的悠然老人,真切而平凡。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只是沧海一粟都不如的渺渺尘埃,如果已无力改变世界,改变他人,那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每日精进,每日努力,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