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我们迎来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这既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周年的历史回望,更是对新时代国家安全挑战的战略应答。
国家安全的立体架构
(一)传统安全领域的深度解析
1.政治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根本,政治安全涉及政权、制度、意识形态等核心要素。2024年国安部公布的案件中,某高校学生因经济问题被境外势力策反,非法拍摄军事禁区照片,暴露出部分青年政治意识薄弱的问题。
2.军事安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正在重塑现代战争形态,大学生需关注“算法战”“生物战”等新型作战样式。
(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多维挑战
1.网络安全:教育部2025年工作要点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领域研究。
2.文化安全:齐鲁工业大学在云端课堂中展示的“传统文化符号滥用”案例,某些境外品牌将中国传统纹样用于不当场景,实质是文化渗透的新形式。
3.生物安全: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医疗领域的应用,既带来创新机遇,也潜藏伦理风险,需要建立“科技伦理审查”机制。
大学生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塑造”
(一)认知升级
1.知识图谱构建:建议大学生系统学习《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法律法规,掌握11个重点领域安全知识。
2.风险预警能力:关注“国安宣工作室”等官方平台,了解“新型策反手段”,如抖音视频中提到的“家庭求助电话”“陌生人异常关怀”等潜在风险。
(二)实践参与
1.校园行动:加入“国家安全志愿者协会”,参与反间谍宣传、网络安全巡查等活动。
2.社会服务:在暑期“三下乡”实践中,调研乡村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形成调研报告。
(三)技术赋能
1.创新应用:工科学生可开发“国家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文科学生可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监测系统”。
2.国际视野:参与“国际安全青年论坛”,与全球学子探讨网络空间治理、生物安全等议题。
在这个“黑天鹅”与“灰犀牛”并存的时代,大学生既是国家安全的受益者,更是捍卫者。让我们以知识为盾、以科技为矛,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华章,共同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安全屏障。